3女带4孩续面事件反转:当事人拒绝和解,将起诉面馆老板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
3女带4孩续面事件反转:当事人拒绝和解,将起诉面馆老板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
一场因“免费续面”引发的消费纠纷,在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仅一天后陡生变故。2025年8月17日,河南郑州“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”事件当事人马女士向媒体表示,因面馆老板霍先生未履行调解协议、擅自发布未打码视频,她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对方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,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。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争议,因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网络舆论边界,持续引发社会关注。
事件回顾:从续面争执到网络发酵
8月13日晚7时许,马女士与两名成年亲友带4名儿童(共7人)在郑州某饸饹面馆用餐。据马女士提供的付款截图显示,一行人消费140.58元,包含一碗13元饸饹面、涮毛肚、凉菜及团购的羊肉串。用餐期间,大人和孩子分别续面两次,第三次续面时被厨师拒绝,双方因沟通方式产生误解,马女士随后在团购平台留下差评,指责店员“凶孩子”。
面馆老板霍先生为自证清白,于8月14日发布店内监控视频,视频中未对顾客面部打码。该视频迅速在网络传播,部分网友根据霍先生“确定只点了一份面”的回复,误认为马女士一行“点一碗面占便宜”,导致其遭受网络暴力。8月15日,在辖区派出所、市场监管所等部门调解下,双方签署协议:霍先生删除视频并道歉,马女士删除差评。
反转:店家被指违反协议,当事人坚持起诉
然而,协议签署仅数小时后,马女士发现霍先生账号仍在直播,并发布未打码的涉事视频。“他公开承诺不再传播,却继续消费我们的隐私。”马女士表示,视频中4名未成年人面部清晰可见,孩子因被围观议论产生心理阴影,“小女儿连续两晚做噩梦,哭着问‘为什么网上都在骂我们’”。
对于消费金额争议,马女士提供的付款记录显示,实际支出为140.58元,而非霍先生此前声称的“70多元”。她强调,自己从未否认续面行为,但第三次并未成功续面,且店员态度粗暴是引发纠纷的主因。
法律争议:肖像权保护与网络言论边界
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指出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,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不得制作、使用、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。未成年人肖像权受法律特殊保护,商家即使出于维权目的,也需对视频中未成年人面部进行打码处理,否则可能承担停止侵害、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。
针对霍先生“一人一碗面免费续”的规则解释,付建认为,商家有权制定消费规则,但需在显著位置公示。若规则未明确“每人限购一碗”,则拒绝续面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;若规则已公示,商家需以合理方式提醒消费者,避免因沟通不畅引发纠纷。
社会反思:网络暴力与未成年人保护
事件中,霍先生发布的视频引发大量针对未成年人的攻击性评论,如“没家教”“占便宜成性”等。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教授表示,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,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其产生自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甚至影响社会功能。她呼吁,公众在参与网络讨论时应保持理性,避免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绑架。
目前,马女士已向辖区派出所提交起诉材料,要求霍先生公开道歉、赔偿精神损失,并承诺不再传播涉事视频。霍先生电话始终无法接通,其面馆门口张贴的“免费续面”告示已改为“每人限购一碗,续面需另付费”。
事件进展:调解协议失效,法律程序启动
截至8月17日晚,双方未再达成新的和解意向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,将监督商家规范经营行为,避免类似争议;平台方已对涉事视频采取限制传播措施,并启动对网络暴力言论的巡查清理。
这起由“一碗面”引发的风波,不仅考验着消费者与商家的契约精神,更折射出网络时代隐私保护与舆论监督的复杂关系。当未成年人成为争议焦点,如何平衡维权需求与法律边界,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